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分类
综合能源服务让绿色转型行稳致远发布日期:2023-09-21 浏览次数:

  KU游体育APP日前,在北京召开的“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综合智慧能源发展与实践论坛”上,有专家提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能源行业是主战场。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综合智慧能源发展与实践论坛”上,有专家提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能源行业是主战场。

  在这个主战场上,传统能源是过去和现在的“压舱石”,非化石能源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定需要统筹好安全与发展,衔接好传统与未来,只有发展好非化石能源和传统能源,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双轮驱动,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步履更加坚定、步伐更可持续。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持良好势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3.8亿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增装机相当于此前历年装机规模的总和。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地超过煤电,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8.8%。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富煤缺油少气’这六个字,已经不能准确描述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了。”在我国,业界一谈论能源资源禀赋,首先想到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和化石能源,而忽略了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表示,国家能源局出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方针,坚持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等举措,积极发展综合智慧能源,大力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综合智慧能源对于推动我国能源消费最后一公里的绿色低碳转型,改善能源供给,提高能源综合效率效益,以及保障能源安全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各类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但同时,绿色转型也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传统能源方面,会上有专家提出,“传统的能源供应系统相对独立,使得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商相对独立,缺乏统一协调和优化,用能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传统能源的供应系统通常由各个能源供应商独立运作,如电力公司、燃气公司等。这种独立运作模式就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统一协调和优化,造成能源供应的不稳定和浪费。”

  新能源方面,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健认为主要存在几大挑战。“首先是新能源目前已经没有护城河技术,行业竞争加剧,从过去的蓝海变成了现在的红海,因此,新能源开发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挑战;其次是,我们国家面临特殊的逆向分布的特点,需要新能源远距离输送,现在主要通过大电网消纳,未来如何消纳也是一个挑战;再次是技术上的挑战,单向技术全球十大头部企业中,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但从聚合技术,尤其是能源和其他工业、交通领域的融合来看,跟国外还是有差距的;最后是面对国际碳交易出口的挑战,需打通认证路径规避风险,否则再好的绿电也得不到国际绿价,就很难发展相关的新能源产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认为,当前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既能满足多种用能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能源服务,又可以实现多种类资源、能源的互补协同,大大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地实现低碳、零碳和负碳的绿色能源发展。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显示出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

  据了解,现在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的火热引来大批玩家,各类企业纷纷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升级。根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每年以“综合能源”命名的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在快速增加,2021年和2022年均超过700家。有观点称,有许多能源服务商是由传统能源企业转型而来,自身主业具有较好的口碑,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最终达到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双重优势。

  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综合智慧能源专委会会长赵风云表示,综合能源服务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一种全新的升级。首先,综合能源服务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贡献,“新型电力系统最需求的是灵活性,通过综合智慧能源的项目灵活性改造,供给侧的调节能力提高了20%-30%,部分用户侧的需求响应也达到了30%的调节能力。”

  其次是对新型能源体系的贡献,通过综合能源服务实现多能源品种、多环节协同优化,项目平均节能率达到了33%。赵风云表示,“最后还有降碳的作用,项目平均万元投资额减碳3.5吨,为双碳目标做出了实实在在贡献。”

Copyright© 2012-2142KU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PP免费下载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44446号